夜幕降临,盐城市滨海县滨淮镇兴淮路夜市一改往日的宁静,60 寸移动电视前围满了挥舞着荧光棒的球迷,50 多张桌椅座无虚席,烧烤摊的烟火气与啤酒瓶的碰撞声交织成夏日最热烈的乐章。这是滨淮镇借力 “苏超”(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)打造的 “第二现场” 观赛区,自 8 月 3 日盐城队主场对阵常州队的比赛以来,这里已成为全镇最炙手可热的 “流量高地”。
作为 2025 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重要配套,滨淮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将兴淮路夜市升级为 “观赛 + 消费” 综合体。工作人员不仅腾出空地搭建专业观赛区域,更协调 20 余家小吃摊主组成 “美食方阵”—— 小龙虾在红亮汤汁里翻滚,肉串在铁板上滋滋作响,甜点饮料香气四溢,形成 “视觉 + 味觉” 的双重盛宴。商户陆汉芳提前三小时备足食材:“听说要转播球赛,我特意多进了 30 斤羊肉和 50 斤乐鱼体育小龙虾,没想到晚上 8 点就卖空了!” 据现场观察,当晚客流量较平日增长近 3 倍,部分摊位营业额突破 2000 元。
这种 “体育搭台、消费唱戏” 的模式并非偶然。滨淮镇早在 2023 年便启动 “葡萄小镇嗨翻街” 便民疏导点建设,将闲置广场改造为智慧停车场与美食街融合的规范化经营区,统一规划摊位、完善照明设施,吸引流动摊贩 “安家落户”。如今借力 “苏超” 东风,夜市管理方进一步优化动线设计,在观赛区周边增设文创市集和互动游戏区,形成 “看球 - 美食 - 购物 - 娱乐” 的闭环消费链。
二、从流量到留量的生态构建
“苏超” 带来的不仅是短期消费热潮,更推动了小镇商业生态的系统性升级。据银联商务数据,赛事期间滨淮镇异地文旅消费环比增长 15%,火锅店、烤肉店门口排起长龙,服装店、玩具店客流量同比增加 40%。这种效应得益于 “软硬兼施” 的配套举措:一方面,镇政府联合商家推出 “观赛消费券”,凭当日球赛门票可享餐饮 8 折、零售满减等优惠;另一方面,通过数字化管理提升体验 —— 所有摊位接入移动支付系统,配备智能垃圾桶和 AI 监控设备,实现 “烟火气” 与 “文明风” 并存。

更具深意的是,“苏超” 成为激活地方文化认同的纽带。比赛间隙,本地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草编技艺,志愿者团队发放《滨淮镇志》和旅游手绘地图,将观赛人群转化为文化传播者。球迷王先生带着全家从南通赶来:“原本是来看球,没想到被这里的葡萄种植园和红色纪念馆吸引,打算多留两天深度游。” 这种 “赛事引流、文化留客” 的模式,正是滨淮镇探索产城融合的新路径。
三、长效运营的 “滨淮方案”
针对赛事结束后的持续性问题,滨淮镇已制定 “三步走” 规划:第一步,优化观赛设施,计划增设遮阳棚、空调扇等避暑设备,将 “第二现场” 从临时活动升级为常态化文化空间;第二步,策划 “足球 + 文旅” 系列活动,如举办青少年足球训练营、开发 “球星同款” 旅游路线,推动体育 IP 与地方特色深度绑定;第三步,完善配套政策,对参与夜间经济的商户给予租金减免、水电费补贴,并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服务质量评估,确保消费体验持续升级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‘苏超’这个支点,撬动整个小镇的活力。” 滨淮镇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借鉴淮安 “龙虾宴 + 观赛”、常州 “景区免费开放” 等兄弟城市经验,探索 “赛事 + 节庆 + 非遗” 的多元模式,让兴淮路夜市不仅是球迷的狂欢地,更成为展示滨海文化的窗口和居民生活的 “第三空间”。
结语
从露天电视前的集体呐喊,到夜市摊位前的熙熙攘攘,滨淮镇用 “足球 + 夜市” 的组合拳,生动诠释了 “体育赋能乡村振兴” 的时代命题。当最后一缕晚霞消失在天际,移动电视里的赛事仍在继续,而小镇的夜经济,正借着这股热潮,驶向更广阔的未来。